高潭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东北山区,毗邻海丰、陆丰、紫金县,河(源)汕(尾)、高(潭)(山)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地理面积19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61495亩,耕地面积12362亩。主要种植水稻、豆类、生姜、青竹、青梅、李仔等。境内多山林,耸立着许多高山峻岭,奇峰险嶂,其中以五指嶂、上岩石、下岩石、乌吨、五马归槽、参天嶂等最为雄伟巍峨。
高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东江革命根据地之一,有“东江红都”之称。
公元1922年(民国11年), 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烈火。
公元1923年(民国12年)春,成立高潭区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公元1925年(民国14年)夏,中共高潭区特别支部建立。
公元1927年(民国16)春,彭湃、 阮啸仙、黄学增等省农运会领导人到高潭指导农会工作。
公元1927年(民国16年)“412”蒋介石反共政变后,海陆惠紫等县农民武装汇集在高潭中洞周围地区,中共东江特委指挥机关迁至中洞村,开创了海陆惠紫农村革命根据地。
公元1927年(民国16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部分队伍到达中洞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
东江特委在中洞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和建设了红军医院、兵工厂、军服厂、印刷厂、电话所等。
公元1927年(民国16年)11月11日,在高潭圩成立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乡苏维埃政权,镇压反革命分子,组建武装的赤卫大队,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
当年高潭圩的新街、老街曾分别命名为“列宁街”、“马克思街”。
建国后,镇区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高潭革命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中国革命老区广东惠州市被称为东江红都,下辖惠东县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黄坑村。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根据高潭区工农代表大会的决定,在高潭圩下圩埔召开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苏维埃政府——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大会由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星南主持,会上宣读了《高潭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宣告“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办公厅主任黄备代表东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宣读了贺信并发表演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以后,即在黄坑寨罗氏祖祠挂牌办公,并将罗氏祖祠全部外墙全部刷成红色,以象征革命的红色政权,从此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
1922年深秋,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来到高潭,点燃了这里的农民运动烈火,并迅速在全区燃烧起来。1923年3月,高潭区农会正式成立,全区24个乡均成立了农会,会员迅速发展到7000人,成为东江农民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约1200人进入高潭镇中洞村,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历史上称为“中洞改编”。中洞改编改变了起义军疲懒散的作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建立起来。
中洞改编雕像高19.27米,寓意1927年中洞改编,宽20.17米,寓意2017年建成,背后9盏大型射灯,纪念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
高潭将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党史教育基地、特色产业基地”。
电报室
惠州市已将惠东县高潭镇列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打造全国的红色旅游小镇,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南下部队在此活动的百庆楼、百祥楼和建设的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印刷厂等15处革命遗址修复,并设计红色旅游长廊,打造马克思街、列宁街和中洞村直通黄沙村道路等旅游步行道,各项接待设施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能力。
红军磨坊
红军井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设在惠东县高潭镇黄坑村罗氏祖祠。1987年10月,惠东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分别拔出专款对该革命旧址14处进行工程修复。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据统计,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牺牲了2886人,占当时全区人数的三分之一,绝户400多户。不到千人的中洞,90%村民被杀害,绝户160多户,大茂乡的黄泥桥和二天肚两个村民小组共83名村民仅剩下3人。
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采用VR虚拟技术,以陈列空间为虚拟背景,分若干场景布置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发展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高潭革命老区革命史。
现在,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不但成为惠州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入党宣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而且还成为粤港澳地区的“红色旅游基地”。